新加坡馆藏槟榔屿华人研究文献述略

槟榔屿的英文学校,很早出现。著名的大英艺学(Penang Free School),
创办于1816年。作为槟榔屿华文新式教育起点的中华学校,则迟至1904年才创
办。但是,华校出版刊物之多之盛,却远非英文学校所可以比拟的。学校刊物
,包括校刊,各种庆典如礼堂落成、校舍扩建等典礼纪念册,都具有很高的史
料价值。一般上,这些刊物都刊有校史、校讯、校徽、校歌、行政组织、本校
现况、捐款人、历任校董、历届校长、教职员、学生及毕业生名册、校历、校
规、各种校内组织规章,学校大事记、行政计划、各部门概况、甚至沿用之课
程、课本、教具、校景、建筑等,无所不录,是个别学校活生生的档案记录,
也是华人事迹研究的可靠文献。

新加坡各图书馆所见到的学校刊物,以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所藏较为齐备,该
馆藏有《槟城中学华文部毕业特刊》(1960)、《槟城槟华女子中学校刊》(
1973-)、《福建女学校三十周年纪念特刊》(1950)、《槟华女子中小学四十
周年纪念特刊》(1960)、《槟华女子中小学金禧纪念特刊》(1920-1970)、
《槟城槟华女子中学高中毕业纪念特刊》(1957)、《槟城韩江中学高中高商
毕业刊》、《槟城菩提中学毕业刊》、《钟灵中学校刊》、《钟浪》、《韩午
校讯》等百余种,详目可从该馆特设的《海外华人研究》网页查询,其网址是
http://lib.edu.sg/chz/chineseoverseas/~search10.

六、谱牒、人物志
族谱与家谱,统称家乘谱牒,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人物志则为个人传记,这些
资料对于海外华人移民的个案研究以及专题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始文献。

槟榔屿有些血缘组织为了寻根曾翻印家乡出版的族谱,有些则请专人编撰族谱
或宗谱,但只流传于族人之间,很少赠予外姓人氏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馆藏槟
榔屿族谱资料多见于血缘性社团出版的特刊内,如《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暨海
内外宗亲会联谊录》(王秀南主编)、《黄氏族谱暨百十周年纪念特刊》(庇
能江厦堂黄氏宗祠,1970)、《南洋吴氏宗谱》(新加坡南洋吴氏宗亲会,
1976)、《南洋黄氏族谊录》(吉隆坡,1961)、《马来亚陈氏家谱特刊》(
吉隆坡,1961)、《马来亚李氏家谱特刊》(吉隆坡,1959)、《杨氏家谱》
(吉隆坡,1962)、《槟城李氏宗祠金禧纪念特刊,1925-1975》(1976)、
《槟城南阳堂叶氏宗祠75周年钻禧纪念特刊,1924-1999》(1999)等数十种。
这些特刊的内容兼具谱牒资料与人物介绍,颇具特色。此外,中国谱牒学研究
会于1995年出版《中华族谱集成》首批推出100册,内收族谱94种,涵盖李、
王、张、刘、陈五大氏族,亦为槟榔屿华人研究提供寻根溯源的重要资料。

人物志方面,中文图书馆现藏林博爱等主编《南洋名人集传》一套,最具参考
价值。本书是由林博爱、成运可、汤纪庚等著名报人发动,专聘各地咨访员实
地采访南洋各界名人,撰稿编辑而成。第一册出版于1922年,内收槟榔屿著名
人物如黄金庆、张弼士、戴欣然、胡子春、戴培元、朱和乐、吴世荣、林参、
丘明昶等数十人之略传,传主横跨各行各业,贯串起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现
代槟榔屿华人社会写照。其他如宋鲁生编《远东人物志》(1933-1955)、许
教正主编的《东南亚人物志》(1965-1969)、黄尧编著的《星马华人志》(
1967)、宋哲美主编的《新马人物志》(1968-1990)、宋卓英主编的《现代
东南亚成功人物志》(1968-1973)、许武荣编著名《潮州人物志》(1970?)
、曾心影编著的《闽人创业史》(1970)等,也有不少槟榔屿华族人物的传略

台湾总督府外事部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南方研究情报机构,它为二战前日本南侵
的情报准备工作,作过不少调查报告。该府临时情报部曾于1939年出版一部名
为《南洋华侨有力者名录》的”极秘”工作手册,书中<槟城>条下,录入王景成
、林连登、叶祖意等110人之姓名与地址,是一份极有参考价值的槟榔屿华人
名录。该书不易获得,幸有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重刊本,书名改为《三
十年代南洋华侨领袖调查报告书》。杨建成在<重刊者引言>中指出:”这本名
簿的出现,对于研究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的学者专家是个好消息;如果把他们
在战后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和这本名簿战前的资料作一比较,或许能诠注出更深
一层解释来。”

七、方志、年鉴、调查、指南
方志,指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典章、山川古迹、人物、物产、风俗等的书。
有人认为,方志之属多为参考其他书刊文献资料编撰而成,不能算是原始资料
,但有些方志也收入一些实地调查或通过个人田野观察而得之文字,有其一定
的文献价值。此外,一些参考工具书如指南、年鉴、调查报告、总览之类,其
内容与旨趣接近方志,也一并在此介绍。

关于槟榔屿的方志,为数不多,中文图书馆现藏有宋蕴璞著《南洋英属海峡殖
民地志略》(北平:1930),是反映1927至1928年间槟榔屿地方实况最为翔实
的参考文献。该书第二编槟榔屿卷,共分概要、物产、调查、名人、参观、娱
乐、游记、杂八章。较后五章,对廿世纪初期之槟榔屿华人事迹尤多反映。

写于十八世纪后期的槟榔屿方志,则有力钧《槟榔屿志略》、张煜南辑《海国
公余辑录》(原书不见藏,但有林远辉、张应龙《中文古籍中的马来西亚资料
汇编》。晚出者则有张礼千著《槟榔屿志略》。

所藏的几种年鉴中,以日本南方年鉴刊行会编的《南方年鉴》(1943年第四回
版)最为难得。此年鉴由台湾总督府外事部出版,其目的在于调查日本以南诸
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人口等近况,作为日本南进的情报准备,后来却成为研
究东南亚华人史最基本的参考资料。由傅无闷主持编辑的《南洋年鉴》(1939
,1951年版)及星洲日报总编辑关楚璞编辑的《星洲十年》,亦载有不少关于
槟榔屿与槟榔屿华人的调查资料。

上述台湾总督府外事部的南洋情报调查报告,内容极其庞杂,有关华人社会的
调查尤其深入而广泛。台湾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二十年前曾将日人所留下的
有关资料择要汉译并加以重刊,这系列中的《中国国民党与华侨文献初编,
1908-1945》、《英属马来亚华侨》、《南洋华侨抗日救国运动始末,1937-
1942》、《中华民族之海外发展》、《三十年代南洋华侨侨汇投资调查报告书
》、《三十年代南洋华侨团体调查报告书》、《三十年代南洋华商经营策略之
剖析》、《侨汇流通之研究》、《华侨商业集团之实力与策略剖析》等报告,
都值得参阅。
此外,战后由槟榔屿个别人士编辑的一些参考工具书,如《槟城指南》(1947
)、《星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商业光荣史》(1975),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原始
资料。

八、未刊手稿、回忆录、日记、游记
槟榔屿开埠初期,曾有不少英人来槟,他们或纯属过境的游客、或曾在槟榔屿
工作或宣教,其中一些人士如Thomas Beighton(传教士)、Alex Dixon
(警长)、Archibald Ewing(传教士)、Maurice Hellier(教师、视学官
)、John Leyden(游客)、George Maxwell等,曾对槟岛的某些人与事,
留下一些手稿。可惜这些颇有价值的史料,现仍藏伦敦各图书馆,多未刊行,
亦未见制成缩微胶卷。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则藏有Thomas Beighton于1811至1844年之间撰写的通讯
手稿,弥是珍贵。十九世纪初期,Beighton 氏在槟榔屿宣教,颇受当地华
人爱戴。

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在新马服务的巴素,是东南亚华人史的权威学者。他在《一
个马来亚官员的回忆录》(Victor Purcell. The Memoirs of A
Malayan Official)一书内,对当时槟榔屿华人与华人社会问题,有颇多描
述。

中文方面的资料,也有一些过境的中国官员或文人雅士留下的日记、游记之类
文献,可资参考,如《槟榔屿游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谢清高《海录
》、王艳的《漫游随录》、吴广霈的《南行日记》、郭嵩焘的《使西纪程》、
张德彝的《随使日记》、钱德培的《欧游随笔》等,都载有关于槟榔屿华人事
迹的记录。虽然只是一麟半爪,亦弥足珍贵。至于廿世纪撰写的几部游记,如
候鸿鉴的《南洋旅行记》(1920)、刘仁航的《南洋游记》(1930年手抄稿本
)、梁绍文的《南洋旅行漫记》(1933)、招观海的《天南游记》(1933年沿
印稿本)、郑子健的《南洋三月记》(1935)、线振球的《星马泰行脚》(
1957)、圣印法师的《南洋之旅》、对槟榔屿华人事迹却有较详的描述。

九、作家与作品
槟榔屿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文人墨客代代辈出。新加坡各馆馆藏之槟榔屿作
家的作品,颇为可观,而以中文图书馆藏量最为丰富,著名作家如方北方、萧
遥天、依藤、任雨农、陈晴山、管震民等人之诗文、小说、戏剧大都齐备,总
数约有数十种。

文学作品,除了可以用来研究槟榔屿华人文艺的发展,有时还可以当作史料或
与史料参照,用来窥视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例如方北方的《娘惹与囗囗》,
就以小说为题裁,反映廿世纪初中期槟榔屿两代华人之间的不同人生观与世界
观。

结论
槟榔屿华人研究史料,与其他新马地区的华人历史资料一样,匮缺而散漫。开
埠前的文献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埠后的百年间,槟榔屿华人事迹的史料,必需
从英国人留下的殖民地档案、政府出版物以及中国出版的古籍中去挖掘,拔沙
拣金,其辛苦自不待言。最近这百年来的史料较丰,但也都零散地埋葬在报章
、杂志、碑铭、官方出版物、社团与学校刊物、方志、年鉴等书刊当中,不易
查考。

众所周知,有可靠的史料,才能撰写出信实可靠的历史。槟榔屿华人的史料,
既然如此贫乏而散漫,如果我们期待着一部槟榔屿华人史的出现,则当务之急
是先能编出一部槟华《文献汇编》,将所有重要的、散处各方的原始文献汇编
成一套史料大全,以供研究者参考。本文的编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目的
只在于抛砖引玉而已。


注释

1. 魏维贤。<新马教育史研究>,载《教总33年》,页776。
2. 巴素。《马来亚华侨史》,页28。
3. Tan Soo Chye. Index to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records,
1800 -1867. Singapore:S.C.Tan, 1970-1971.
4. 杨进发。《有关研究新马华人华侨史的几种官方资料》,见《南洋学报》第
40卷,页 61。
5. 饶宗颐。《新马华文碑刻系年(纪略)》,见《新加坡大学中文学报》第10
期,页1。
6. 叶观仕。《马新新闻史》,页25。
7. 同上引,页80。
8. 同上引,页248-269。
9. Lent, John A. Newspapers in Asia: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problem. p.252.